Skip to main content
  主页 > 文化

老会馆相逢音乐剧 《金风玉露》一招破局

2025-01-17 浏览:

  2025年第一天的日落时分,伴随着一抹夕阳,雕梁画栋、磨砖对缝的湖广会馆更显“魔幻”。

  从2024年12月24日起,这座200余年历史的建筑“上新了”,每每夜幕低垂,红色的大门分开两端,春鸣戏班鸣锣开戏——悬疑、热血、青春、成长元素齐聚,京报记者唱着R&B卖报纸,挂头牌的戏班大武生边唱《夜奔》边谈恋爱,贝勒爷身份扑朔迷离……一系列混搭和冲突,让音乐剧《金风玉露》吸引到年轻观众在一众跨年戏单中选择在北京湖广会馆来一场沉浸式穿越。

  这一次,会馆真的有戏了。

  会馆集群集体发力 演艺新空间概念浮出水面

  这是一个始于去年春节前夕的创意,创意的核心便是“古戏楼的活化”。

  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总制作人李东回忆,早在2020年初,国家文物局发布《文物建筑开放导则》,提出“鼓励所有文物建筑采取不同形式对公众开放”“鼓励开展公众参与、 体验、互动式活动”,为古戏楼、会馆活化利用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念指引。2021年,北京市研究制定了《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拓展会馆旧址活化利用路径,会馆演艺新空间概念也随之浮出水面。

  之后,以“大戏看北京”“会馆有戏”等品牌活动助推的演艺之都建设持续发力,文化空间资源与文化内容资源有效对接,正乙祠戏楼、颜料会馆、临汾会馆、东苑戏楼、湖广会馆多个会馆和戏园集体“换装 ”,会馆以集群态势成为北京演艺新空间的一股新势力。

  那时,与会馆空间相匹配的似乎只能是丝竹管弦、月下西厢与捧哏逗哏,会馆到底还有没有“新”的可能性?京城舞台“金牌制作人”李东和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相信,一定有。此时,天桥盛世集团旗下湖广会馆也正在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创意项目,于是,在几方的动议和创意下,由北京市文联发起和推动,更凭借对古戏楼活化利用的实践探索,独特艺术构思和创新表达,《金风玉露》项目入选中国文联2024 年重点创作目录项目,获得了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的资金支持。

  作为湖广会馆重新修复亮相后的首秀,《金风玉露》在策划前期,便对湖广会馆进行了深入调研与精准筹划。200多年的历史,中国近代史的见证,京剧发源地之一,目前北京现存少数建有戏楼的会馆……但在创作中,这些元素既是底蕴也是负累,如何在一部作品中体现历史文化、京剧文化、革命文化、会馆文化、士人文化、民俗文化……主创团队甚至从一块砖、一个坐标、一个考据开始进入。

  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 主创团队用音乐剧破局

  坐落于西城区虎坊桥西南侧的北京湖广会馆,至今保留着原有建筑风格与格局,形成了戏楼、酒楼、茶楼、戏曲博物馆“三楼一馆”的经营格局,且具备营业性演出资质。但真正成为演艺新空间,湖广会馆仍有亟待破局的瓶颈。如戏楼面积小,观众坐席数少,使得演出票房收入有限;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硬件要保持原貌,不可移动或拆除,限制了舞台表现形式和演出规模。

  会馆虽在历史上声名远播,但在当下却面临诸多难题:该如何活化利用,如何让传统建筑内的传统文化感染更多人,如何找到一条与原有戏曲、曲艺演出形式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如何改变以往对年轻观众吸引力不够以及难以满足现代演艺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的局面……于是,现下占据中国舞台剧票房半壁江山且受众以年轻观众为主的音乐剧,进入了主创团队的视野,而音乐剧也恰是天桥盛世近些年最亮眼的一张名片。

  据李东介绍,虽然确定了音乐剧的演出样式,但题材却别无二致,一定要展现京剧戏班故事,将京剧的唱、念、做、打等表演元素与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元素相结合,既表现传统京剧文化,也顺应当代语境。在《金风玉露》主创心中,这是一出没有大IP、没有大制作、没有大明星的“三无”音乐剧,“我们的超级IP只有一个——占C位的永远是湖广会馆。”

  在小空间做创新道场 为青年受众匹配中低票价

  主创团队中,最烧脑的莫过于舞美团队。如何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实现全方位沉浸式多场景戏剧空间,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如何进行演区设计,如何将灯光、音响、字幕机等现代设备包裹在原建筑氛围中,如何能让观众走入会馆仿若回到当年,桩桩件件都要作为课题来研究。剧目的装台合成时间远超普通演出。

  精心测算的,还有票价和席位。据营销总监田甜介绍:经过反复摆放,综合考虑灯光、音响等技术问题之后,演出只开放了一楼观众席,共138个座位。由于剧目的定位是面向年轻观众,中低价位更符合销售预期,所以票价设置主要集中在180元至380元之间,平均票价278元。其中,48个380元座位以桌座的形式,搭配“点绛唇”茶点,280元座位36个,180元座位54个,与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定位相对匹配。

  观众年轻,演员也年轻。剧中,一群怀揣理想与信念的人荣辱携手;戏外,从专业院校和院团招募的18名演员,以青春气息触发观众跨越时代的情绪共振。饰演毓滔的林子兴和饰演毛腿的黄思惟,一个刚刚从中戏音乐剧系毕业进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一个则还是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的学生。刚开演没几场,两人便拥有了粉丝,甚至在没有林子兴演出的场次,也有观众专程赶来抽其明星卡盲盒。

  降低运营成本与日常演出兼容

  与创作并重的无疑是运营。《金风玉露》不仅争取政府资金用于创作,还联合湖广会馆所属国有文化企业出品与运营。剧目方与剧场方采用合作分成的方式,共享资源,共担风险,降低运营成本。同时,灯光、音响、多媒体等设备依靠赞助,更是锦上添花。不得不说,驻场演出的高排期特点,使得该剧的演出成本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可即便如此,驻场演出还面临如何与湖广会馆的日常演出兼容的问题。李东说,“为保障湖广会馆演出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未来演出将采用分时段、分阶段驻场的方式。例如,每半年驻场演出2个月,且演出主要安排在周五、周六、周日,周一(休息日) 则作为转场时间,平日时间,场地方可以安排其他活动。这同时也涉及灯光、音响、多媒体等设备的安置方法,需要确保不影响平日活动与演出,同时也可以为场馆内举办其他大型活动赋能。”

  按图索骥的活化样本 “一楼一策”避短板

  京城现存古戏楼数量众多,犹如明珠镶嵌于古都。对其活化利用不仅不可回避,更需新的解题思路。《金风玉露》一路走来,主创团队也发现,古戏楼活化利用存在着天然短板,“古戏楼普遍体量较小,容纳观众有限,导致收入受限,抗风险能力也较弱,要实现市场化、规模化运作难度较大。还有一些古戏楼硬件条件、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如有的无法获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有的位于胡同之中交通受限。”

  作为城市更新的探索,要激活古戏楼,植入内容,注入活力,便要“一楼一策”,既需政府引导,也需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基于每个戏楼自身特质制定专属策略,找准艺术定位,注入独特的文化内容,扬其特色,避其短板。就《金风玉露》而言,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大力支持使其基本解决了前期创作成本,为项目启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北京京都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演出的后期运营,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开演至今,《金风玉露》大麦评分已达 9.3 分,从长远来看,沉浸式驻场演出的目标受众不仅限于进剧场的观众,多个市场叠加,才能让戏楼重回大众视野。该剧制作人汪艺玮介绍,未来项目还将与旅行社、文化机构等合作,推出一系列文旅产品套餐,拓展多种盈利渠道,如出品“挂头牌”挂耳咖啡、“有靠山”靠垫等衍生品,未来还将继续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同时举办商业活动、提供场地租赁服务等,实现古戏楼收入的多元化,为其活化利用提供可持续的基础。

  ·观察·

  大戏看北京 精品看孵化

  如果说《金风玉露》让会馆真的有戏了,那么让《金风玉露》能成戏的,则是北京市文联的“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该平台以精品创作项目和青年人才项目为抓手,构建起高层次专家智库、人才库、作品库、创研基地、合作渠道、宣推渠道六位一体的全链条服务平台。通过关注创作过程、提供资金支持、创排场地支持、对接资源、举办作品展演和孵化成果推荐,实现繁荣创作、聚合艺术家的诉求。

  “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自2023年创建起,已先后孵化出话剧《悲惨世界》《老舍五则》《一日三秋》等8部精品创作剧目,扶持13位青年人才的创作。《金风玉露》正是该平台2024年精品创作中的典型代表,让会馆真正有戏,也正是这部戏在孵化之初的目标。

  以问题为孵化导向

  正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演艺缺什么?“大戏看北京”期待怎样的京味儿作品?演艺之都建设如何激活“会馆有戏”品牌?这些问题,一直是文联专家们想要解决的“大事儿”。一台高品质的驻场演出,尤其是安放在会馆里的高品质演出,是破局的关键。

  以问题为导向,孵化平台在筛选精品项目时,一直在寻找合适的题材、体裁、人才。直到2023年底,修缮一新的湖广会馆重装亮相,正期待着为其量身定制的作品。“2024年春节前夕,在文联的活动中,市文联、天桥盛世、文联智库专家,纷纷就在湖广会馆打造一台高品质驻场演出的可能性展开深入研讨。”北京市文联副主席白靖毅回忆,一次在文联碰头后,李东干脆跟着天桥盛世集团总经理徐晓辉直接去了湖广会馆踏勘。

  古色古香的会馆、华丽的古戏楼,周边京剧发祥地的地标,同光十三绝登台表演的故事、民国老报馆遗址等,各种各样的视觉冲击和文化历史信息,迅速生发出一部大武生故事的灵感。“会馆是北京独特的京味儿载体之一,一部“打”戏,汇聚青春、热血、家国情怀,将是不错的选择。”

  大年初二,集合了制作人李东、视觉总监任冬生、青年导演李卓群等人的创作班子,正式组建。没有固定的创作班底、没有可依托的创作院团,就在一切都看似不可能的条件下,从无到有,湖广会馆正期待着什么……

  以细微关照增强归属感

  孵化平台是北京市文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文联工作要求的良好抓手,“参与者、服务者、陪伴者”是该平台相较于其他文化艺术类扶持方式的最大差异。孵化平台针对精品创作项目不仅要协助搭班子,还要扶上马、送一程。用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的话来说就是“该添柴的添柴,该加火的加火,干干净净、纯纯粹粹地创作”,充分调动艺术家的积极性。

  李东对孵化平台“按需对接、个性化服务”的方式有深刻感受,在《金风玉露》的孕育和诞生过程中,文联数次组织专家研讨会,分别在剧本、宣传、试演等环节提出关键意见,陈宁甚至对海报的色彩提出了颇具鉴赏性的意见。“既有细微的关照又给予大家很大的空间,让我真正体会到文联是文艺家之家的归属感。”李卓群说。

  以精品意识锻造佳作

  精品意识是孵化全过程始终要遵循的原则。“这个“精”不仅包括前面提到的精准需求,比如确定艺术家、艺术门类、相关技术,还需要按需精准施策,而文联以团结艺术家为天职,恰恰拥有这种组织力。”白靖毅介绍,精品意识也包含了博大的胸怀和高起点的眼光。2023年,平台孵化出的话剧《悲惨世界》以世界经典的中国表达之姿成为中法建交60年系列演出之一,并在法国里昂上演。而《老舍五则》是经典作品的当代表达;《一日三秋》是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灵感源自冬奥故事的《熊猫啊吨》则是世界IP的多元化演绎,去年夏天就已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收获众多关注,更在巴黎地标圈粉无数。

  “引领文艺风尚,是文联的重要职责。以精品艺术锻造佳作,无疑为文艺创作引领了风尚。”白靖毅说,2025年孵化平台的精品创作招募尚未开始,已经有来自舞蹈、书法、美术、戏剧、音乐等众多领域的艺术家和创作团体主动提出希望获得北京市文联的支持。孵化平台硕果可见、未来可期。

  北京青年报 本版文/记者 郭佳

相关文章